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黄土饣堂”见证大锅饭年代

林诗成 历史沿革 2009-06-22 00:06:00 0

    一九五八年兴建的骑楼式黄土饭堂坐落在村头,楼顶上方雕刻的“黄土饣堂”清晰可辨。

   在琼海市龙江镇中洞村委会黄土村,1958 年兴建的黄土村人民公社公共食堂至今保存完好。

  6月17日,海南日报记者来到琼海市龙江镇中洞村委会黄土村村民小组,这间建于1958年的公共食堂依然屹立在那里,虽然经历50年风雨,但建筑物保存完好,包括3间厨房、2间仓库以及4间大堂,还有一个2层楼的办公室等。

  食堂全部采用红砖、青砖组合砌成,砖砖相连,环环相扣,将工匠的精湛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房内的木梁都是使用当地出产的椰子树,这些树不仅树干大,而且很耐用。食堂大门,“黄土饣堂”几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当地村民为简化起见,用“饣”代替了“食”字。食堂名字的两旁是母鸡带小鸡的雕刻。据说这些都是当地有名工匠的杰作。

  走进大堂,有一户人家正在做饭。男村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虽然感觉房子有些旧,但空间大,住在里面感觉很凉快。

  “50年来,所有的木梁都没有换过。”现年52岁的村民蔡林良指着木梁说。原先食堂所在的建筑如今还被村民们使用着,不同的是这里已经变成了小卖部和村民娱乐场所,每天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打牌、聊天、看电视。几位村民回忆起当年中洞地区建起了“黄土饣堂”,往事历历在目。

  刮“共产风建公共食堂”

  现年76岁的唐甸义是黄土食堂的见证人,当年他是龙江镇中洞生产中队副中队长。50年来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建设的场景。1958年,上级领导要求在中洞中队建设3个公社食堂,其中一间食堂就建在黄土村,取名为“黄土饣堂”。上级有关领导当年告诉所有的社员称,一旦建成公共食堂后,距离共产主义社会也就不远了。听到这消息,处于革命老区的中洞地区老百姓十分兴奋,对食堂的建设十分支持,干劲也十足,纷纷认为只要将食堂建好奇偶可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你想想马上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大家能不开心吗?”唐甸义老人激动地说。

  对于食堂,中洞地区的老百姓都觉得是新鲜事物,也感到好奇,到底食堂长啥样,大家心里都不清楚。为了支持食堂建设,让中洞地区早日步入共产主义社会,一位名叫冯运均的社员,将解放后分到的房子给拆了,用自家的砖来修这个新房子,其他村民见了也纷纷效仿,将自家的房子拆了拿砖来盖食堂。

  在中洞公社的领导下,这里的村民将村里最好、最大的椰子树都给砍了,用来作食堂的木梁。原材料准备充足后,村里的建筑师开始对新食堂进行设计和建设。从1958年10月起,经过了半年多时间,黄土食堂终于建好落成。当时的食堂包括3间厨房,3间仓库,4间大堂以及一间2层楼办公室,后来有一间仓库被其他村民给拆除了。

  “食堂建成后,大家都很开心,从此告别了自家回家煮饭的历史。”现年83岁的冯运宏老人回忆。

  吃自由饭干多干少一个样

  建设公共食堂之初,上级有关领导就明确表示,食堂建成后,大家就可以在食堂里自由吃饭,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中洞生产队生产中队领导将公粮等粮食上交国库后,留下的粮食存放在3间仓库内,用于公共食堂的日常开支。

  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用膳环境,在食堂内还设置了存放饭碗区,按照村民的名字排列好,每个村民将从自家带来的碗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吃饭时再取出,吃完饭后又放回。如果当天不吃饭,则要将自家的饭碗倒放,以此来告诉食堂师傅当天不回来吃饭。

  食堂大堂内还摆放着不少凳子,给村民吃饭时用。黄土食堂可以容纳几百人同时吃饭,但中洞生产中队有3个食堂,被安排在黄土食堂吃饭的村民有200多人。每到吃饭时,村民们都相聚在食堂,村民可以随便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没有计划,有时甚至煮多了还造成浪费。

  现年80岁的周维汉说,平时在家吃得并不怎么多的村民,到公共食堂吃饭后,都明显地感觉到饭量增大了许多。

  日干三刻,夜加一班。王秀民老人这样形容当时的场景。早上出去干活到中午11点回食堂吃饭,吃完饭后又在村里忙其他农活,下午又出工,晚饭后再接着忙活准备肥料等农活。

  “一块出工,一块吃饭,是有些开心,但农户干活积极性明显降低。”回想起来,冯运宏老人说。开办公共食堂后,无论哪个村民干活不干活,一样有饭吃,村民的积极性明显降低。农户早上一出工就等着吃午饭了,下午出工就盼望着晚饭早点到来。作为中队干部的唐甸义有意见想提,但不敢向上级领导反映,怕被领导责骂。

  公共食堂真是“好”,顿顿吃饭“看电影”

  自由吃饭后,村民们明显地感觉到仓库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仅维持了2个月时间,中洞中队仓库内的粮食所剩不多,只好改为限制饭量,平均每人每天4两米饭。并且分放到各个村民的小碗内进行蒸煮。“食堂是历史的产物,当时有人有怨言也不敢说,都怕领导骂。”冯运宏说。

  黄土食堂成立近半年后,村里的粮食越来越少,最后,顿顿饭都改为喝粥了。因米少,所煮出来的稀饭汤多米少。于是在中洞地区,“公共食堂真是‘好’,顿顿吃饭‘看电影’”一时间就成为当地村民的顺口溜。意思是说,建公共食堂好,因为没有足够粮食,每次吃饭都能从稀饭汤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到1960年底,中洞中队的农户们怨言越来越多,都觉得建办集体食堂是错误的,建设集体食堂后,不仅没有跨入共产主义社会,还出现了米饭不够吃的现象。

  村民周维汉记得,原先在自家做饭吃时,尽管全家大人小孩平均人月口粮不多,但加上一些瓜菜副食品还勉强凑合,自从在公共食堂吃饭后,农户所吃的米饭越来越少,一到晚上,他的孩子就会觉得饥饿难耐。他早就想解散食堂,将口粮分到农户家中,但不敢向上级领导提。

  一直到1961年,全国各地都解散食堂后,中洞地区的食堂也就跟着解散了。村民又再次回到自家做饭吃。

  中洞食堂解散后,村民们就将食堂作为村里的办公室,每次全村大会都在公共食堂召开,避免建好的食堂当摆设。也正因如此,黄土食堂才能得以很好的保护,一直使用至今,否则这所食堂也会像其他的食堂一样,早就被村民拆除或是被破坏,被历史的洪流湮没了。

  如今,黄土村村民又有了新想法,就是一定要将食堂保护好,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将食堂当作全村的一个文物来保护,让人们能够记住那段历史。

  1958年有一首诗写道:公社遍地开红花,家务劳动社会化,我问大娘做啥事?公共食堂我当家。多么诗化和喜庆的意境啊!当“大跃进”狂澜开始席卷祖国大地之时,全国人民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以为共产主义不久就会实现。公共食堂就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相伴生的产物。

  公共食堂,对于出生在1950年代之前的海南民众来说也是十分熟悉,因为当时海南不少农村地区也突然冒出了了多个公共食堂,后因为种种原因这些食堂大多被破坏或拆除,但在琼海市龙江镇却有一个公共食堂保存完好。它从1958年夏的普遍“大办”到1961年夏的基本解散,它也经历了三个春秋由盛而衰的短暂历程。(文/记者 洪宝光  图/记者 陈德雄)


责任编辑:吴文娜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5ae85d2c1a3bb6b296beaf237842245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