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指尖经纬织乾坤

历史沿革 2022-04-25 09:26:00 0

指尖经纬织乾坤

黎族服饰。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指尖经纬织乾坤

从传统中走来的黎锦,正焕发出时尚的气息。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编者按

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生产的纺织物,也就是人们通常简称的“黎锦”,无论在什么场合,一经展示,其色彩、图纹、工艺,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期间,黎锦技艺在论坛主题公园展示。黎锦已连续多年在年会亮相并作为“国礼”赠予海内外嘉宾。

蹚过了约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黎锦保留了古老的传统,也焕发出时尚的魅力。

今天,黎锦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让我们随着黎锦的华美经纬一展其绚烂多姿。

足尖撑起踞腰织机一端,提综杆、打纬刀与分经棍翻飞间,一根根彩线往复穿梭。

或浓或淡、或疏或密,原本无序的线条在手经指挂、机杼声声中,尽表纷繁纹理与斑斓色彩,也将织锦人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与艺术积累一一浓缩。

听,它们无言,却又分明回荡着澎湃的历史足音,那足音从琼岛黎寨传来,响彻上下三千年,如云雀之影,穿透云霄。今天,当我们翻开黎锦这本“无字史书”,见到的不仅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亦是经纬交错间的一方乾坤。

指尖经纬织乾坤

精美的黎锦图案。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缬花黎布 衣被海南

人类文明的黎明时刻,大多庇佑和供养皆源于岩洞、森林和大海。三千多年前,当第一批黎族先民渡海而来,便环海而居,此后又迁居琼岛腹地,栖身莽莽山林。采野果、猎野味,黎人饮食仰赖山林,衣被同样如是。

在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黎歧纪闻》等史料中,均可见海南黎民“绩木皮为衣”之记载,其中由清代定安知县张庆长编纂的《黎歧纪闻》一书便曰:“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

粗纤维的“树皮布”经浸泡、漂洗、拍打等工序后缝接成衣,而后随着人类手工技艺的愈发精细,黎族衣被逐渐迈向“有纺时代”。

1954年,由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室和广东省有关部门组成的海南岛考古调查工作组,在海南多处黎族聚居地采集到新石器,其中就有古老纺织用具——石纺轮。自2018年对陵水内角遗址进行持续发掘以来,考古工作者们也陆续从该遗址中发现一批陶制纺轮、骨针。

从石纺轮到陶纺轮,诸如此类的物证“碎片”,拼凑出的正是海南岛先民开始从事纺织生产的史实。

地理名著《尚书·禹贡》有云:岛夷卉服,厥篚织贝……锡贡。据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容观夐教授考证,“卉服”与“织贝”则均指草木植物纤维制成的纺织品。

由《尚书·禹贡》的成书时间倒推,不难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琼岛黎人所织之物已进贡中原,其工艺水平可见一斑。

那琼岛黎人所用纺织纤维取自何种草木?容观夐教授认为,其原料包括且不限于木棉、麻类、芭蕉、葛藤、勾芒木。而诸多原料中,又尤以木棉备受青睐。

以木棉花絮织就衣被,苏东坡谪贬海南时是见过的。他在《书传》卷五《夏书·禹贡第一》中,便曾为“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作注:“南海岛夷,绩草木为服,如今吉贝、木绵(即木棉)之类,其纹斓斑如贝,故曰织贝。”这一注解与宋蔡沈在《书经集传》中的记述相呼应:“南夷木绵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

但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吉贝和木棉是两个种属,古人多有混用,黎族先民纺织所用应为海岛棉,本文按下不表,仍以吉贝指代木棉。梳理至此,不免仍有两点疑问:黎人为何钟情木棉?木棉棉絮洁白,又何以织就斑斓之纹?

三国时期吴国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原书已佚,宋《太平御览》有援引)中给出回答:“五色班布以(似)丝布,古(吉)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毳,中有核如珠玽,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抽(轴)相牵引,无有断绝。欲为班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

可见,木棉的确是纺纱织布的上好材料。而在当时,琼岛黎人也已掌握染色技术,懂得“染之一色”。

到了唐代,琼岛黎人从事纺织生产时,更将提花织锦技术谙熟于心。唐代段公路《北户录》载:“琼州出五色藤、合子书囊之类,花多织走兽飞禽,细于绵绮。”《海南省志·民族志》认为,“织走兽飞禽”是黎族棉纺织工艺中的一大特点,史籍所记应与琼岛黎人有密切关系。

从挈丝抽纱,到纺布染色,再到提花织绣,随着工序与技艺的一步步完善,真正意义上的黎锦轮廓渐清。

指尖经纬织乾坤

黎族美孚方言支系的黎锦絣染作品。陈耿 摄

千年荣光 屡放异彩

自春秋战国“厥篚织贝”以来,黎族纺织品一直是历朝贡单上的常客。

“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汉书·地理志》中的这段描述,说明当时海南岛上的纺织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否则不会出现“民皆服布”的现象。如此背景下,这一地方名优特产入贡可谓顺理成章,《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便有记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

从织贝到广幅布,翻阅史料会发现,黎族纺织品的别名与种类远不止于此。

“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宋朝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提及的黎幕与广幅布极为相似,也与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描写的黎饰如出一辙:“海南所织,则多织品矣……间以五彩,异纹炳然,联四幅可为幕者,名曰黎饰。”

能让诸多文人不吝赞美之词,可见其名远扬。据《宋会要辑稿》载,绍兴三年(1133年),一次上贡京师的9种纺织品中,海南岛独占吉贝布等5种。既被冠以“贡品”之誉,海南吉贝布在民间热销也是必然。绍兴十一年,闽广一带输入京师杭州的24种棉织品中,便同样包括来自海南的吉贝布等织物。

至元代,海南吉贝布已行销我国江淮、川蜀等多地,并凭借“茸密轻暖”的优良性能为人们所青睐,以至于一时间人人争相学习其纺织技艺。

技从何处学?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还原了这段历史:“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黄道婆自崖州采撷技艺而归,推动我国棉纺织产业完成一场大变革。这一过程中,黎族纺织技艺又发挥了多大作用?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黄友贤认为,当时的崖州地区是黎、汉人民混居,黄道婆很可能是向黎人学习了挈花等技艺,再结合汉人的织机设备进行改良加工。因此,黎族纺织技艺对于我国纺织技术革新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明代,黎族纺织业上承宋元传统,并无重大变化。但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明人顾岕在《海槎余录》记载:“黎俗,四月晴霁时……徐徐转锄,种棉花,又曰贝花。”而明正德《琼台志》中又说:“棉花俗呼贝花,吉贝一名攀枝(木棉又名攀枝花)。”

可见,被称为贝花的这种棉花,并非此前黎胞常用的木棉,黎族纺织业似乎正历经从吉贝到贝花的原料更替。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今天,黎族地区用木棉作为原材料纺线织布的现象已不多见,仅有木棉树种植数量较多的昌江等地仍传承至今。

一如贝花在琼岛黎地的引种传播,彼时,汉文化对黎族纺织业的影响也日渐显现。

“黎人,女工纺织,得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花。”据明代罗曰褧《咸宾录》载,当时黎族织女会利用汉族彩色丝线在棉布上绣花刺字,而到了清代,黎族纺织品上已出现“福禄寿喜”“太极八卦”“八仙过海”等汉文化元素。

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的交汇共融,黎族纺织业发展至最高峰。

“其出于琼者,或以吴绫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毳之绵,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曰黎锦,浓丽可爱……布帛则攀枝吉贝,机杼精工,百卉千华,凌乱殷红,稀疏尔暑,密斜弭风,盖谓琼布也。”从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的这段描述可见,黎族纺织技艺当时已达到极高水平,而“黎锦”二字也终于从卷帙浩繁的古籍中款款走来。

民族史诗 无字有言

对黎锦文化苦心研究十数载的王海昌,始终记得发生在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天,他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采风时,一眼便相中了某户村民家中的黎锦。可一次次登门,对方始终不肯卖。见他不依不饶,那户人家终于吐露实情:这套黎锦是家中阿婆结婚时穿的,人过世时是要“带走的”。

几年后,阿婆过世,果真就“带走”了黎锦。

这段往事让王海昌印象极深,更真真切切地让他意识到:黎锦对于黎胞而言,其意义绝不止于衣被二字。

到访海南省博物馆海南少数民族非遗陈列展厅,细细端详眼前的一件件黎锦,会发现它们的线条、色彩与图案各不相同。也正是在不同元素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中,每一件黎锦皆可演绎乾坤之大。

在《黎族织锦图谱》一书中,王海昌共梳理出150多种织锦图案纹样,大体可概括为6种:植物图案、动物图案、人物图案、景物图案、文字图案以及神话故事图案。

“其中,人形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之一。”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黄友贤认为,人形纹体现了黎族社会的祖先崇拜意愿,有祈望人丁兴旺、人口繁衍的意味。

而当人形纹与其他图案组合时,一幅幅黎族生产生活场景便鲜活展现:譬如与牛组合构成牛耕图,与弓箭组合构成狩猎图,与木臼组合构成舂米图,与轿子组合构成婚礼图,众多人形纹组合则构成舞蹈图。

一切艺术的产生,皆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黎胞将黎锦视作一种情感语言,经纬交织间不仅见自己、见祖先,也见天地、见众生。

山川景物、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它们常常以波浪线、三角形、星形等简洁抽象的写意手段出现在黎锦上,洋溢着黎族先民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尽管图案构成往往只有寥寥几笔,却处处有巧思,比如通过加粗波浪线大山的崇高与壮美,将波浪线变细体现河流的蜿蜒与柔美,可见黎胞审美感知之敏锐、审美个性之灵动。

黎锦文化自成体系之余,五大黎语方言区却又各有不同。

譬如,润方言区的黎锦纹样色彩最为鲜艳,赛方言区和美孚方言区黎锦筒裙的整体色调则相对灰暗、单一;在人形纹的运用上,哈方言区以大型人纹及叉腰人纹为主,杞方言以多个排列的小型人纹为主,与赛方言织锦人纹一样带有蛙的意味,润方言区人纹以大型祖公纹、祖崇纹为主,美孚方言区则为抽象的人纹。

过去几十年,在时代的变迁与传承人群的日渐式微下,黎锦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一度濒临灭绝。2009年10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建设传承场所到进行技艺培训,从编制保护规划到办展交流宣传……值得庆幸的是,人们从渐成系统的保护工作中可以看到,这门传统技艺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呈现出既传统又时尚、既古老又新鲜的“腔调”。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cb96a3b18ebcdc0c5c98a1281b9d2b3c.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