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海南故事

联桂坊春秋:海口城南“田边村”

潘雪茹 海南故事 2016-03-14 14:03:00 0

[!--pagetitle--]清末民初的海口地图上,标识了田边村(浅蓝色部位)。

[!--pagetitle--]王克义的后裔将“奉宪给照”古碑镶嵌到墙体里保护。海南日报记者 苏晓杰 摄

[!--pagetitle--]

联桂坊残损的明清石雕

  文\本刊特约撰稿 郑翔鹏

  新春正月是扎进海口街头巷尾溜达的好时节,时不时能碰上些年俗庆典或是祈福活动,平日里安静的街巷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大年初十,海口文明中路南侧的联桂坊社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联桂坊的民众称,这是属于联桂坊居民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初十是联桂坊北帝庙行符出巡的日子。这天社区里比过年还热闹,家家户户设案迎神及摆宴邀请亲朋好友吃饭团聚,一派其乐融融的祥和之景。据说这些习俗明代已有之,联桂坊立村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

  田边进士与联桂坊得名

  在海口老城区生活的居民都习惯把联桂坊喊作“田边村”,初踏入联桂坊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映入眼帘的都是比肩的民宅,哪来的田呢?在与社区居民交谈中得知,“田边村”是联桂坊的旧称。联桂坊北面的文明中路段原是明代兴建的海口所城的城墙,联桂坊就紧挨着城墙的外围。古代的海口水系发达、湿地遍布,后来城池发展人口增多,便有人开始选择在城墙外的沼泽地边开垦水田,并且定居在田边上,这些人成了联桂坊最早的居民,最开始形成的聚落就叫作“田边村”。

  至于“联桂坊”得名的来由,则有一段本坊居民流传数代并引以为豪的故事。传说某年科考张榜,田边村有两位青年一齐荣登进士,皇帝见状龙颜大悦,认为田边村地灵人杰,下诏赐名“联桂坊”。问及两位进士是何人,街坊们说只知道一位是王克义,另一位则查证不明。

  王克义在明万历《琼州府志》有载:“王克义,琼山海口人,永乐乙酉乡荐丙戌进士”。笔者查阅相关资料,都称“联桂坊”是时任琼州知府王伯贞为表彰王克义助建海口所城的功劳,在其居住处为其修建的牌坊。然而街坊们还是相信“联桂坊”是御赐的地名,认为“单人不是联,独木不成林”。其实“单桂”也好,“双杰”也罢,一个当时的田间乡村能有一人进士及第,也足以为耀了。皇帝赐名的传说兴许是王克义的才华与品德受乡人推崇至极,因而拟造以鼓励后学向先贤看齐的美好故事。

  数百年间,联桂坊由一个最初只有王、何、李、陈四个家族的小村落,发展成为一个多姓共居上千户人家的大社区。“联桂坊”得名由来的故事依然是坊间闲谈的话题,“田边村”这个名称依旧在普遍使用。人们不愿意放弃祖先留下来的记忆,如同分散在巷弄中那些明清时代挖凿的水井一样,为联桂坊这片土地盖上了历史的印戳。

  传奇北帝庙与土星旗

  在联桂坊曲径通幽的巷道中行走,你也许会惊叹在今日高楼林立的都市中还有一个古味犹存的地方。有四代同堂的大家族会在年节聚餐时于路旁架起大灶,有慈祥的老者带着年幼的孙儿在土地庙前作揖,有书画传家的先生在临街的窗前挥毫洒墨。而联桂坊最有历史厚度的空间当属全村的信仰中心——北帝庙。

  村中的长者介绍,原本的北帝庙在清代咸丰四年重修过,拥有三进三间一拜亭的庞大规模。现所见庙貌系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该庙供奉的玄武大帝又称北帝,脚踩龟蛇,左手持念珠,右手握拂尘,因民间认为北帝佛道兼修,有“神头佛尾”的说法。其神像仿真人比例,手脚有榫卯关节,可灵活活动以穿着衣物,是海府地区最大的北帝软躯神像之一。

  庙中还保留三尊明清时期雕刻的石像,栩栩如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口地区当时的衣冠样式。无奈历史变迁,关于庙宇历史的文字记载所剩无存,但是街坊们似乎都能把北帝庙的故事娓娓道来。

  联桂坊北帝庙始建于明代,最初只是一间由石头堆砌的小庙。相传海南有一片官田系朝廷封授给广东省潮州府某官员的粮禄之地。当时的海南山高皇帝远,老百姓并不情愿上交所谓的佃租岁银。这位潮州的官员每年派一位管家来收取岁银,总是空手而回。有一年管家又来收岁银,不仅一无所获还遇上狂风暴雨。一路上没有人家愿意收留地主家派来索钱的人,别无他去的管家只得躲进北帝的石头小庙。然而简陋的庙宇也无法遮蔽风雨,他为自己也为北帝神像撑起油纸伞,对着神像诉苦道:“汝坐在这间破陋的小庙风吹雨打,我如今也是身如浮萍,若再收不到岁租也难保生计。我们都算有相同的命运,你要有灵可否保护我不虚此行。”

  恰巧遇上丰年,百姓们见管家为难也心生怜悯,都交齐了岁银。管家捧着这些岁银,又担心琼州海峡海寇出没,于是向北帝许愿若是平安过海,就让东家为其建庙。第二年,海口水巷口码头突然出现一批雕刻精美用料讲究的建筑材料,震惊全城。这些建材随着流水,经东门塘过三亚尾,顺南门桥漂到联桂坊处。人们不知道这是谁的东西,不敢冒取。又过了十天半月才有书信送至说明捐建北帝庙的原委。于是在联桂坊龟棱地上建起此庙。诚然,传说不等于史实,但是民间口传文学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线索,比如这则故事折射出封建时代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同时又把古海口的水路交通情况描绘得让人身临其境。

  世居联桂坊年逾八十的王大爷回忆,北帝庙原有开阔的庙庭,庙庭东边建有七星旗座,旗杆有数十米高,是全村的最高点。七星旗底色为黑色,旗上绘制北斗七星的图案,又称黑令旗,是北帝的法物之一。七星旗只有在村里遇上天灾人祸的时候才会升起,村民们看到该旗便会集结庙前,共议对应灾难的策略。

  古代的海口时常遭遇海盗倭寇的侵扰,联桂坊在海口所城之外,没有城墙这道保护屏障。联桂坊的先民只能自谋自卫的方法,遇到灾祸借助七星旗发出信号,一方面能第一时间集结村民,另一方面也通过共同的信仰鼓舞民心。七星旗最近一次升起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空袭海口时村民都躲在庙内祈求北帝庇护。和平年代虽没有升起七星旗的必要了,但居民们盼望着恢复七星旗座,以缅怀先辈曾经经历过的艰苦岁月。

  古碑上的乡贤与海口城事

  也有人说“联桂”之名或许非指“蟾宫折桂”,抑或是取“兰馨桂馥”之意,指此地所居者皆贤达雅士也。是否此意我们尚无可证,但是联桂坊现存两块官方所立的古碑确与当地贤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对海口所城的历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在联桂坊明代进士王克义故居的墙根下,嵌着一方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立的石碑,距今有597年的历史。石碑在王家后人的呵护下字迹清晰可辨,明确记载了海口所城的创立、增筑与王克义换地扩建天妃庙(现中山路天后宫)的历史。碑文指出为抵御倭寇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奏请设城,洪武二十八年建造。到永乐十六年(1418年),海南卫指挥牛铭决定扩建海口所城,并与商民商议扩建北门外的天妃庙,距所城创建仅二十三年。显然,城池原本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军事与生活的需求。天妃庙作为海口所城的配套设施,是军队商民祈求海防安固与航海安全的场所。城池与天妃庙的扩建一定程度上说明海口所城发展快速、商贸壮大。此碑在海口所城建城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不仅是王氏家族的荣耀,也是联桂坊的光彩。

  清末,海口所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通商开埠经济地位提升,随着人口增长,社会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当时在南门外街东侧的联桂坊处在海口通往府城的要道,人流往来频繁,龙鱼混杂。光绪年间,联桂坊的治安问题激化:有不法分子“窝娼招赌”,又有海口所城出来的士兵沿街宰牛屡禁不止,还有出殡者抬棺自村中经过或丢弃死婴等一系列有伤风化和影响居住卫生环境的事情。面对这些问题,村中的乡绅只得联名上报县官,请求勒碑禁示。这块光绪十五年(1889年)立的“奉县严禁”碑还在联桂坊立着,是老百姓感念乡贤们为一方安宁做出的贡献,在历史变更中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时至今日,街坊们还能津津乐道禁碑所刻联名上书县官者的故事。比如陈龙章是清末民国时期海口的染料界的传奇人物,其商号“彩章”,说是一次与海盗购买三缸青靛,回来发现缸内盛满白银,以此发家。

  曾经芳草萋萋的田边村,现今已是不见耕犁的居民区。唯有散落在街头巷尾的风物,诉说着联桂坊六百年走过的春秋。然而,古物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王克义进士的故居早已是断垣残壁,民居门口的石舂石磨成为窃贼的猎物,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古井或成垃圾堆积处或被填堵。如果说老城区是一部可以用双脚阅读的书籍,那这些文物古迹都是书页中的标点,串联着海口人的现在与过去。珍贵的史迹亟需保护,联桂坊人也盼望着重建历史标点,营造文化家园。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hngs/cd8313128b9373b6295acae564e7c34e.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