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海南故事

琼西稀树草原:海之南的萨瓦那

符春媚 海南故事 2017-03-06 09:03:00 0

[!--pagetitle--]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琼西稀树草原的代表性区域,是坡鹿的乐园。记者 苏晓杰 摄

  非洲大草原,如今已成为国人最为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种被称为“稀树草原”的壮美景色,吸引着全球一波又一波的旅游爱好者。

  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稀树草原,就在海南岛的西部。其原生景色之美丽,不亚于非洲大草原。那么,这种罕见的景色为什么会存在于布满热带雨林的海南岛上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什么样动人的故事呢?

  这段时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授任明迅等人,进行了一项名为《季风气候对亚洲热带植物分布格局与适应进化的影响》的研究后提出,当地存在的季风气候是海南岛稀树草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雨影效应”“焚风效应”“喀斯特效应”三大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海南的稀树草原。

  什么是“萨瓦那”

  “有一种风景人见人爱,不分老少,无论中外。这种风景就是稀树草原。”中国国家地理单之蔷在其著作《萨瓦那就在北京北》中,对稀树草原的评价非常高。

  所谓稀树草原,就是点缀着稀疏树木的草原。这种景色在非洲最为常见:肯尼亚野生动物园中,辽阔的草地上,长颈鹿在悠闲漫步,时而吃一下身旁的金合欢树的叶子。这就是稀树草原。有人做过一个试验,把热带雨林、针叶林、草原等诸多景观的图片放在一起,让不同性别、年龄、国别的人挑选他们愿意在其中生活的地方,结果多数人选择了稀树草原。

  稀树草原还有一个常用的名字“萨瓦那”,来自英语savanna。据说非洲一个叫“savanna”的地方,景色最为典型。

  而在海南岛西部,从洋浦、昌江直到莺歌海的沿海平地、河流三角洲及部分沙地上,分布着一片长约170公里、宽3-20公里的土地,这里就是我国唯一真正的热带稀树草原分布区。

  最近,昌江木棉花的盛开吸引了全岛乃至岛外游客的目光。驱车行驶在岛西,常常可以看到一棵孤零零的木棉树长在广阔的原野中,高大的树干和鲜红的花朵,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这其实就是一种稀树草原的典型景象。而木棉树,就是海南稀树草原的一种典型乔木。

  据任明迅介绍,海南岛的热带稀树草原受热带季风气候控制,雨季和旱季明显,植被以热带型的旱生或中生多年生禾草类为主的草本植物群落,以华三芒草、丈野古草、艾纳香、黄花稔等耐旱草本为主;混生灌木有火索麻、刺篱木、银柴等,散生乔木有木棉树和厚皮树等,呈现出独特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

  可惜的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岛西的热带稀树草原大部分已消失,只剩下少数地方,约莫能看到当年的“萨瓦那”盛景。而在1930年代,这种盛景依然可以轻松见到。

  1930年代的考察

  80多年前,旅行者兼散文家田曙岚写了一本《海南岛旅行记》,引起公众瞩目,风行一时畅销全国。

  那是1932年,湖南人田曙岚辞职周游全国,考察各地的自然与人文。他感慨于我国岛屿被帝国列强侵占殆尽,专程于当年12月1日来到海口,开始环游海南。他这次对海南的考察共费时3个月,行程达1500多公里。

  “大树仅有零星分布,当时西部地区地极荒凉,但其上仍生长有耐旱的树。”1933年3月前后,田曙岚在海南亲眼目睹的稀树草原景况。

  原来,由于偏居南海一隅,岛西在1930年代仍是地广人稀的景象。1934年,学者张维汉曾专程赴海南进行调查后发现,海南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不到5.7%,大部分是荒地。而岛西地区更是人烟稀少,当时感恩县(今东方)人口密度仅每平方公里9人。

  1930年代,中山大学农学院推广部的师生们,在对海南岛各县深入调查后,写出了《琼崖各县农业概况调查报告》《琼崖农村调查》等著作。《琼崖农村调查》作者林缵春发现,当时人类对岛西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仅限于条件较好的地区,且主要用作居住和耕地。一些主要的村镇已存在,如八所、北黎、感恩、抱由、昌化、海头等,北黎是西部沿海地区当时最繁华的港口。虽然耕地面积广大,但多分布在河流沟谷和地势低洼的地方,旱地占绝大多数,每户平均使用土地达到0.34公顷。

  《琼崖各县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中提及,当时的岛西还有大面积的“萨瓦那”:当时荒草地到处都是,如那旺、十所、八所等地,面积有数千平方公里。除了耕地和居民点以外,草地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生态环境。

  萨瓦那的成因

  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岛,应该呈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气候,为何在岛西出现了非地带性的热带稀树草原呢?

  “季风气候是公认的最主要的原因。”任明迅说。海南岛其实是三大季风共同作用的地区,东亚季风、南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季风交互影响,“这里出现的稀树草原,是这三大夏季风此消彼长、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

  目前的研究认为,岛西沿海地带热带稀树草原的形成,存在着三大效应。首先是“雨影效应”(山脉高峻阻隔季风,在迎风坡一面降水增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海南岛东北-西南走向中部山脉,阻断了西北太平洋季风的暖湿气流,导致山脉东侧降水丰沛,而山脉西侧降水稀少。而海南岛西侧的中南半岛上有南北走向的长山山脉,大大降低了南亚季风的水汽含量,导致抵达海南岛季风水汽含量偏少。双重“雨影效应”让岛西地区降水量显著低于海南岛其他地区。

  其次是“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海南岛西侧长达6个月(11月-4月)的旱季,同时也是漫长的风季,蒸发量较大,容易产生“焚风效应”,从而易出现高温天气。

  还有就是“喀斯特效应”。岛西地区有着较多的石灰岩地貌,地表储水力极差,导致旱季出现尤为严酷的干热生境,抑制了木本植物生长,从而形成稀树草原景观。

  坡鹿的命运

  2003年,我国动物保护界发生了一件令国人自豪的大事。当年召开的“坡鹿保护和栖息地恢复”国际研讨会上,有他国专家提出,鉴于海南坡鹿与泰国亚种关系较近,提议将其引入泰国亚种的原分布区域,重建已经灭绝的野生种群。

  从1970年代的仅剩44头,恢复到今天的超过2000多头,这是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动物海南坡鹿的故事。而当初坡鹿的悲伤命运,曾被中科院原华南昆虫所调查队亲见。那是1960年代,这支10余人的调查队对海南岛野生动物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普查,他们的脚步印在了海南的大小山头,走遍了海南的山山水水。

  晴天,他们在野外跋山涉水,观察记录野生动物种类,采集、制做、整理动物标本,走访农民、猎户、驻军、药材公司、皮张收购站。雨天,他们在“家”整理记录、标本。晚上,夜猎大、中型兽类标本,有时也需赶夜路。1981年,调查队员徐龙辉据此撰写了《海南岛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兽类演变的关系》。文中提到,由于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使得海南坡鹿的生存环境迅速缩小。1960年代初期,海南坡鹿就已在大部份分布区域中绝迹,仅残存于东方和白沙的几个公社。到1976年,坡鹿险些从世界上消失,仅剩44头。

  为此,国家设立了2500多公顷的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这种海南特有的动物。大田保护区植物生态群落独特,植被属较典型的热带稀树灌丛草原,素有“小非洲”之称。经过40多年的保护,目前坡鹿的数量已超过2000多头,一个行将灭绝的物种又恢复了生机,成为我国拯救濒危动物的一个范例。

  与坡鹿命运逆转相类似的是,海南西部的生态也发生了逆转。“沙漠化”是岛西“萨瓦那”面积缩小的一个重要表现。但中科院地球环境所李森教授研究后发现,经过多年持续改善生态,20世纪以来的当地沙漠化已发生逆转。(记者 单憬岗)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hngs/c9933ce0166d067bd68bba1ef75d50d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