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海南歌舞竹笠情

林芷羽 历史沿革 2013-12-16 09:12:00 0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中的舞者。资料图片

  黎族舞蹈“达达瑟”演绎的海南竹笠。记者 王凯 摄

  海南竹笠,能入诗,入画,也能入舞。还记得那首黎味浓郁、旋律优美又撩人情怀的插曲么———“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

  那是1964年2月,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组,到海南原红色苏区万泉河畔、黎村苗寨,深入体验生活。

  这批作曲、编导,均系留苏归来的文艺工作者,置身绮丽多姿的亚热带风光里,见那头戴斗笠、身穿唐装大裤筒的海南妇女,一颤一悠的挑担姿态,令扇惯“天鹅之翅”的人们诗意联翩:海南的斗笠在日常生活中位置明显,那么在剧中体现军民鱼水情,何不来段《我编斗笠送红军》,不也颇具地方色彩、民族风格么?

  于是“旋律大王”杜鸣心、吴祖强,慢慢地体味着黎族民歌《五指山咧五条溪》,那汩汩流淌的心音。编导蒋祖慧、王希贤脑海里,极具审美意味的舞蹈形象,也出现了穿斜对襟短袖衣、宽裤筒的一群海南妇女,从舞台纵深处鱼贯而出,撩起修长的秀腿,托举着一顶顶斗笠……

  其实,最先发现“斗笠与海南一色,美意同表意齐飞”的是舞蹈编导大家陈翘。

  1959年的农忙时节,在琼中县毛阳镇毛上村,正在深入生活的陈翘,脸菜色,脚浮肿,人病了,就靠着茅屋的竹窗远眺。突然,她眼前一亮,又忙扶着泥墙,走出茅屋,身倚椰树,惊奇又欣喜地瞪着前方———不远处的梯田里,夕阳斜照,水波潋滟,正插秧的黎族妇女们,时而弯腰,时而站立,头上戴的多彩草笠与田景相映成趣,像变化多端的图案。

  眼前的田间劳作,与早些年积累的生活画面,顿时重合,无形叠印:情人哥从深山采来葵叶,姑娘便细心晾晒、精心编织着草笠;蹚过小溪,后生仔不时戽出一串水珠,姑娘忙用草笠遮挡;进入坡场,小伙子火辣野性的眼光,姑娘急将草笠掩到前胸……

  像瓜熟蒂落,已酝酿多年的灵感来临了———八个黎族姑娘挺胸、提胯、蹬脚的舞姿动律,辅以草笠提、甩、转、遮等,要极尽女性特有的青春、朝气的风致,体现东方人审美价值和韵味:“瞧,我们多么漂亮啊”的主题……

  1962年8月,《草笠舞》由国家选送,参加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第8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荣获金质奖。一个在南方的南方、海岛山区小歌舞团,竟也能为中国为黎族,赢得荣誉。

  有如点石成金的魔术师,陈翘将一顶顶乡土草笠,像挖掘海南石碌富矿般升华着,让其一再发出炫目的色彩。

  1972年4月,陈翘在黎族群舞《喜送粮》中,将黎寨司空见惯的挑担、装包、运粮劳动,使演员的汗巾化为扁担与麻袋,尤其将竹笠化为簸箕、车轮等一物多用,演化出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的景物和场面,静道具变为动道具,将“喜”字渲染得淋漓尽致。

  1979年10月1日,在国庆30周年的检阅队伍中,一个千余人的艺术方阵《喜送粮》,那服装、舞姿、音乐,尤其那上下左右翻飞的草笠,犹如五指山谷间缤纷的蝴蝶,浩浩荡荡地经过天安门广场。

  2009年11月28日晚,在北京“舞动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中国舞蹈家协会成立60周年舞蹈精品晚会”上,《喜送粮》一再亮相,这一“送”,就是38年。(文\吴名辉 吴爱琴)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7f07ac1de1583a24c4fc20b368cc4e1d.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