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千古风情话竹笠

林芷羽 历史沿革 2013-12-16 09:12:00 0

  辛劳的儋州白马井妇女的头上风景。 (记者 李幸璜 摄)

头戴竹笠的渔民在晒鱼。(李幸璜 摄)

  临高渔家女竹笠风情。 (记者 李幸璜 摄)

  

  东坡笠屐图

  在海南,竹笠很常见。烈日下,细雨中,寒风里,总能见这样的画面:裹着头巾的海南女人或面色黧黑的渔家汉子,头戴竹笠辛勤劳作。

  千百年来,竹笠已成为海岛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海南的竹笠,不但入诗入画,更常在歌舞中演绎出万般风情。1960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让头戴竹笠的海南妇女形象深入人心。2005年9月,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市申报的东坡笠与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儋州调声、崖州民歌等25项民间文化资源一道被认为最能代表海南本土文化特色,成功入选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小小一顶竹笠,为何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在它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传说和历史传承?让我们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幕,一窥海南竹笠的千古风情,并跟随记者的脚步,探访海南竹世界里的种种情致。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黎民百姓的朋友、造酒试验家、瑜伽修炼者、月下漫步者……”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的开篇一口气给苏东坡罗列了19个头衔。但林语堂却偏偏遗漏了重要的一项:东坡先生不仅是文坛大家,作为北宋一代“潮人”,他还是一位勤奋钻研的“制帽大师”。

  苏东坡的“帽子戏法”

  早在东坡元佑年间于京师为官时,就曾设计了一种筒高檐短的帽子,常常戴着四处出游,京师士大夫群起效仿,谓之“子瞻样”,甚至有苏门弟子戏作对联调侃此事:“伏其几而袭其裳,岂真孔子;学其书而戴其帽,未是苏公。”

  被贬海南后,穷极无聊之际,东坡亦玩性大发,和儿子苏过仿海南当地人习惯,以椰子壳作冠,父子二人都作了《椰子冠》诗,苏轼甚至又想起了当年“子瞻样”流行京师的往事,慨然曰“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甚至头顶一个大西瓜,在海南的田地间边唱边走———照此推论,东坡先生也极有可能是“瓜皮帽的伟大创始人”!

  当然,若论苏轼所创制的各种帽子里,名气最大、流行最广,千载之下,仍然盛行不衰、粉丝人群最多的,当然非“东坡竹笠”莫属。

  据记载,苏东坡在儋州时,常去朋友黎子云家玩,一日碰到天下大雨,就借了一顶斗笠,一双木屐,穿戴起来回去,一路引得路人大笑、狗犬狂吠。后来有人据此事画了一幅《东坡笠屐图》,他自己还作赞曰“人所笑也,犬所吠也,笑亦怪也。”

  万泉河畔的东坡笠

  有意思的是,东坡贬地在海南岛西部的儋州,位于岛东的琼海人却认为东坡笠是由万泉河畔的山坡笠演变过来的,是海南民间最简便但最盛行的传统竹篾技品,戴着舒适,能遮日挡雨、防风御寒,能当枕头又可盛东西还可以盛水,绝对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品。

  琼海市在美丽的万泉河畔,这里是竹的世界,竹制品多达百多种,万泉河东坡笠历史悠久,匠技独特。早在北宋时,这里已有由竹枝制成“罩笠”变宽肩笠即“山坡笠”。传说苏东坡贬琼后,对万泉河的山坡笠爱不释手,笠不离身,现海口五公祠和儋州苏东坡书院中的苏公像就戴其笠,故琼海人谓为“万泉河东坡笠”。

  东坡笠传承近千年,至第一、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琼崖革命的策源地、根据地,是举世闻名的红色娘子军诞生地,琼海当地群众为支持革命,特制“东坡笠”送红军,后来的那首“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唱红了大江南北。

  故东坡笠又被当地人民群众命名为“革命笠”、“红军笠”、“红色娘子军笠”,竹笠在红色娘子军戏剧、电影、芭蕾舞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成为海南独特的文化符号。1956年、1974年北京、广东博物馆曾将东坡笠当展品并保存。

  东坡笠的制作过程,大约要经过约50道工序。在琼海市阳江镇各乡村中,有粗制笠、有上等笠、出口笠,但这上等笠的艺匠工龄起码要有20年以上。编笠是先编主篾,编成上下两层,然后在中间夹放葵叶和芭蕉叶(干),然后加在一起,通过咽篾、圮篾、押篾等的凑合而成笠,一顶东坡笠从破篾到编成,老匠工需12个小时,但初学者必须24小时以上。

  解放后,琼海人人编笠,村村有编笠工厂,是主要经济来源。但改革开放后,年轻人爱外出打工,故种竹人少了,传承人少了,东坡笠技濒危,2005年9月,琼海东坡笠成功入选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儋州千年竹笠史

  对于琼海人东坡笠申遗一事,儋州人自有说法,东坡先生在海南时明明是在儋州讨生活的嘛!再说儋州的竹笠传承可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也是有据可查的。

  儋州市民间文艺暨调声山歌协会会长谢有造对儋州民间文化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儋州古人的帽子最早有记载应该是汉代,那时男人戴的是黑布帕帽,女人戴的叫五色布帽;发展到唐代则为六角藤帽。

  而发展到宋代,竹笠大兴其道,东坡竹笠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说东坡笠一出,诸笠退位。但东坡先生也给海南留下了一道历史性难题:其身后的海南竹笠分为尖顶竹笠和圆顶竹笠两大派系,互有拥趸。

  此后的近千年传承中,儋州东坡竹笠的传承基本保持了稳定性。只是后来儋州个别地区流行一种男式竹笠,名为“箥基笠”,这种竹笠要比东坡笠大上五倍,戴起来煞是威风。但近代以来,儋州男子渐渐不再戴竹笠,改戴解放帽、公尚帽(礼帽)。竹笠的传统被朴实的儋州女性继承下来,并一直保持到现代。

  谢有造告诉记者,儋州女性戴的竹笠中,最常见的是金鼓帽,因为比较结实耐用。但流行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红油帽才是儋州竹笠的最高成就代表。“红油帽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制作一顶红油帽至少需要花一周的时间,竹笠编制完成后,要用造船所用的红油反复刷十几遍甚至几十遍。”

  竹笠下的海南女人

  由此可想而知红油帽的价格不菲,也因此成为当时海南儋州女人嫁妆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谢有造至今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他的月工资是43.58元,而一顶红油帽价格是30元。

  外人很难理解红油帽对儋州女人的诱惑,大多数女人一生也只有一顶红油帽罢了,谢有造就很自豪他这一辈子曾给老婆买过两顶红油帽。儋州女人回家后第一件事必定是将头上的红油帽摘下来仔细擦洗干净,小心翼翼地供挂在正厅墙上,然后才会去处理家务。

  因为珍贵,儋州调声里就有不少关于红油帽的趣事。如改革开放前儋州有的地方比较穷,流行三角婚,也就是张家的女儿嫁给李家的儿子,李家的女儿嫁给王家的儿子,王家的女儿再嫁给张家的儿子,一圈下来,彩礼钱就省下来了。

  但这样一来,很多姑娘出嫁就得不到心爱的红油帽做彩礼,于是在调声中赌气唱道:“姑怨汉,怨汉生在穷世间,嫁夫不得红油帽,后道不知几艰难。”意思是说姑娘出嫁时连红油帽都没得戴,后面的苦日子还说不定有多少呢!

  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男的信誓旦旦:“得妹做哥屋里人,不许妹妹晒日头。”后来结婚了两人闹别扭,女的抱怨男人食言,男的就辩解唱道:“红油帽买市王五,金鼓帽姑从不愁。”意思是说我从王五集市上给你买了红油帽,金鼓帽你也从来都没缺过,晒不到日头,我哪里食言啦。

  儋州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照荣告诉记者,儋州调声和竹笠的关系密切。一来唱调声都是在白天,戴竹笠可以遮阳挡雨,同时不同样式的竹笠也可区分不同队伍,还可以做装饰用。

  此外,女孩子比较怕羞,戴着竹笠可以遮挡自己面容,同时也便于她们偷窥青年男子。事实上,竹笠常常会作为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男子会把女孩的竹笠带走,邀女孩去自己家里取回。

  陈照荣说,上个世纪,很流行在竹笠上印数字,205这个数字最流行。“205帽子、人字拖、双风布搭的确良”成了儋州时尚青年的标准配置。

  如今,红油帽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令谢有造自豪的红油帽也在几次搬家中遗失,陈照荣想为文化馆和艺术团寻几件真迹也了不可得,儋州那大大街上即使偶尔看到戴斗笠的女人,也多是传自越南的廉价舶来品。

  只有在儋州白马井渔市上,那里的女人们仍然保持着戴竹笠的传统,固守着一份传自远古的风情,也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文/记者 邵长春 特约记者 谢振安 王仪 通讯员 张琳 实习生 王欢欢)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lsyg/18beb7edb921c8adf0e7ea57032d1b3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