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吴氏渡琼始祖吴贤秀:从“八闽耆宿”到“海邦儒宗”

梁舒婷 文化节庆 2013-07-08 11:07:00 0

吴氏渡琼始祖吴贤秀:从“八闽耆宿”到“海邦儒宗”

[!--pagetitle--]

《吴氏族谱》中的吴贤秀画像。

[!--pagetitle--]

吴贤秀后人复制的御赐铜牌。

[!--pagetitle--]

位于海口市演丰镇龙窝坡的吴贤秀墓园。

  家谱溯源

  细读海南吴氏入琼祖吴贤秀,编纂琼州吴姓第一部族谱时所写的《立籍谱序》,可以窥见吴贤秀当年登上海南岛前后一段凄怆无比的心路历程。

  清末民初海南文化人王国宪应其后人之请,为《吴尚书壶丘公世谱》撰写的序文中,认为吴贤秀对海南文教贡献之大,当属开海南文运的第一人。这是历史上对吴贤秀从来没有过的极高评价。

  吴氏入琼,最早者是唐代户部尚书吴贤秀。吴贤秀落籍南渡江东岸都化村(今海口市灵山镇张吴村)。时至今日,他的后裔遍布全岛,人丁众多。

  由于有关吴贤秀的历史资料少之又少,今人包括其后代对他的履历知之甚少,其历史形象和地位也一直模糊不清。

  清末民初的海南文化大家王国宪,通过演绎苏东坡的文章,结合本土文化史和教育史,给予吴贤秀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对海南文运之开的贡献最大,可以“称首”。

  出闽入琼

  “唐永贞元年,岁在乙酉季春,余出闽莆而居琼岛,岂里居不为之?忽变哉!况去国离乡之日,故都难恝,满目萧然。又回想客岁之程途,履巉岩,披蒙葺,山高月小,水落石现,娱耳目,悦心志,曾日月之几何?而前事不可复识矣!越明年丙戌,感春露而凄怆,不禁怦然而欲动,思原籍之景况,能不欷歔而生悲?”在今天找到的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辛酉年(1921年)和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续修的《吴氏族谱》中,都能看到唐朝户部尚书吴贤秀所撰的这篇《立籍谱序》。

  通过吴贤秀的自述可知,他是在805年春末从福建莆田抵达海南的,一年过后,当春天再度来临,露水乍下之时,怀念故都和家乡的离情别绪愈发强烈,闲暇之时阅读携带来的族谱,禁不住扼腕叹息,于是萌发了续修族谱的念头,便编纂了海南吴姓第一部立籍族谱。

  吴贤秀在这篇序文中提到了他到海南来的原因:“念居京之日,因弟可端失误朝事,圣旨厚给铜牌而迁琼。”吴贤秀有兄弟三人,长兄吴贤季、次兄吴贤奈,文中提到的吴可端可能是他的堂弟。吴贤秀没有提到吴可端“失误朝事”具体是什么事情,但很明显他是受株连了,不过顺宗皇帝对他格外开恩,还赐予4面铜牌,除了给他“德泽在生民,声名在华夷,勋劳在社稷”的褒扬外,还谕示豪强官吏人等不得侵夺吴贤秀的田宅产业。

  家世溯源

  据吴氏谱介绍,吴姓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亶父生泰伯(也作太伯)、仲雍和季历三子,季历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泰伯无后,仲雍一脉创起渤海(今河北、辽宁一带),后改博陵(在今河北),继而南迁到被中原称作“荆蛮”之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定居今无锡,建立“勾吴国”,后以国为姓,是为吴姓的由来。族谱资料显示,仲雍之所以南迁,是因为其父想将王位传给季历,于是结伴南逃,以成全此事。

  按吴贤秀的述说,其先祖出自仲雍六十二代孙吴禄(一作“吴宁”),为入闽始祖,但吴贤秀记述到的闽地先祖只有他之前的六代,分别是上高祖吴孝宝(泉州刺史)、上高考吴文翰(洛阳令)、高祖吴国杉(授职郎)、曾祖吴堥(刺史)、祖父吴玄泰(瀛州刺史)和父亲吴先奋(诰封侍郎、加赠户部尚书),吴先奋生三子,吴贤秀是季子,其父应是因他而受封赠。

  吴贤秀的事迹,主要见于其裔孙、明代进士吴会期所撰的《贤秀公纪传》和《贤秀公外传》。按吴会期的传述,吴贤秀生于唐天宝壬午年(742年),乾元己亥年(759年)举进士,曾出任建宁县令,刺史称赞他能力出众,乡民钦服他处事公正;入朝为侍御史时,一度“纠裴延龄之奸邪,黜李文进之逗留,直声震于时”;吴贤秀还曾任司农卿、大理卿,甚至出使吐蕃;被擢升为户部侍郎、尚书后,吴贤秀更是辅佐皇帝,安抚百姓,为国家所重用。吴贤秀一生经历了肃宗、代宗、德宗、顺宗4位皇帝,在朝廷内外先后任职47年。

  与其父一样,吴贤秀也有三子———吴理、吴玟和吴现———随他入琼,后代逐渐散居全岛各地。海南现有吴姓宗亲约46万人,其中多数为吴贤秀的后人,超过30万之众。

  吴贤秀四十一至六十代后裔的派序为“乾坤多清淑,钟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义启宏基”。吴贤秀的四十五世孙、现年85岁的吴运秋(“淑”字辈)是2008年《海南吴氏宗谱》的主编,他告诉记者,吴贤秀的后人目前估计已传至六十代,即“奇”字辈前后,最快不过五十二世,即“仁”字辈。

  “海邦儒宗”

  元和丁亥年,即807年,到海南后的第三年,吴贤秀辞世,享寿65岁,葬在今海口市演丰镇龙窝坡。

  时间来到清末民初之际,吴贤秀的裔孙吴伯珊、吴开泰、吴开甲等人续修家谱,向当时在海南久负文名的王国宪请序。王国宪去过吴贤秀故里,瞻仰过这位古人的遗像,也读过吴贤秀的家世,听其后人吴伯珊等人详述他的故事之后,虽有一番客套推辞的话语,但最终还是欣然作序。这篇序文后来也收在他总纂的民国《琼山县志》中。

  王国宪开篇就为吴贤秀鸣不平:“吾琼文运之开,科第蝉联,至今勿替,论者追溯所自,首推苏文忠公(即苏东坡)。予谓不然。”可见当时人们都将海南文教、科举的盛事,归功于苏东坡。王国宪不同意这一说法,理由何在?

  苏东坡的《伏波庙记》就有“自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班班然矣”之言。于是,明代琼山人、内阁大学士丘濬在其《琼山县学记》一文中推断:“观公此言,则其未渡海以前,已有衣冠礼乐之盛。”

  “则知文运之开,肇自唐季。而唐季以名臣迁居海外者,惟吴尚书壶丘公(吴贤秀号“壶丘”)。”王国宪因此推测,“窃即文忠公言思之,知吾琼文运之开,惟公称首。”何以见得?苏轼尚未谪琼时,姜君弼(姜唐佐)、黎子云等先贤已是才名出众,望重一时,教泽滋养一方,海滨已成邹鲁,追寻风化的源头,皆因吴贤秀带来了中原文献,教化海岛,才有了“衣冠礼乐”的好风气。

  他感慨道,以吴贤秀的才德,从一位“八闽耆宿”到“海邦儒宗”,使得海南群英蔚起,得到苏轼的叹赏,于是得以流传于世;只是后世的论者,都以为是苏东坡的功劳,跟吴贤秀没有什么关系,也无法理会苏东坡所言的缘由,不但不能认知吴贤秀,也无法晓得苏轼表彰这位先哲的苦心。

  不过,这只是王国宪的一家之言,毕竟在史书、方志和族谱中,都找不到吴贤秀在海南事迹的文字记载,他是否真如王国宪所说的那般贡献巨大,还需要更多具体的佐证。(记者 陈 耿)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bebb34315b24ca8e465b9510a21a9c6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