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保亭:民族文化融汇绿色发展

梁舒婷 文化节庆 2013-08-12 09:08:00 0

发展不忘民族之魂,走出一条以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新路
保亭:民族文化融汇绿色发展

[!--pagetitle--]

保亭多所中小学将黎族织锦技术列为必修课,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记者 苏建强 摄 

  “寻找桃源,行走保亭。”这是众多游客对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发出的感慨。

  东经109.21°,北纬18.23°,这是保亭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青山披黛,层峦叠嶂,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在这里,船型屋、蛙图腾、竹乐器,散发着古朴气息的黎族苗族文化符号随处可见。

  保亭,这个被游客誉为“桃源”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日前以其宜居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被列入2013年中国生态城市榜前10强,成为我省唯一入围市县。

  保亭,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充分挖掘民族优秀文化,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交流,走出了一条“旅游为体,文化为魂”的生态文化产业路。

  基层文化建设 丰富百姓生活

  7月19日晚8时许,夜幕刚刚降临,保城镇道龙村村委会的灯光球场灯火通明,18位身穿红色舞蹈服的妇女,正跟随欢快的音乐起舞。旋律优美的黎歌回荡在广场上空,为乡村的夜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日子变好了,我们也有心情来跳跳舞。”村民陈春梅说,近年来,村里不少村民靠种植经济作物和出门打工,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日子过好了,群众便自发组建了舞蹈队,每天晚上来广场跳舞。

  近年来,保亭不断加大对乡镇和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全县9个乡镇建设了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文化室、篮球场……基层农村文化日益繁荣和发展。

  基层文化建设不单靠政府扶持,保亭当地农民还每年自发捐资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道龙村委会在村广场上举办妇女歌咏会,邀请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前来赶赴盛会,人山人海,和乐融融。 

  夜幕下的七仙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广场为我们这些舞蹈爱好者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来自哈尔滨45岁的陈爱悟在保亭县城居住近十年,她第一次到保亭时,广场活动参与群众寥寥无几,变化出现在近几年,广场上人气越来越旺,跳舞、唱戏、露天演出……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保亭小城充满文化气息。

  一年一度的嬉水节,更是保亭基层文化展示的大舞台。男女农民篮球赛、龙舟赛、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农民趣味运动会、农民文艺汇演等活动,已成为保亭嬉水节的特色节目。

  为加大保亭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百姓基层生活,2012年1月,总投资1.2亿元的保亭县城文化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作为保亭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完善最齐全的文化基地,该工程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

  民族文化传承 促进群众增收

  铺张草席,端坐上方,腰缠织机,飞梭走线,一副七彩的黎锦在手下雏形展现……

  每周四下午四时,保亭新星中学的织锦教室里,一群身穿校服的中学生,在6位织锦传承人的指导下,一起编织黎锦,切磋技艺。

  53岁的周秋梅是海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看着这些认真织锦的学生们,她满脸欣慰:“只要这些孩子愿意学习织锦,我们的技艺可以代代流传下去了。”周秋梅告诉记者,自己每织一幅黎锦就可卖几百块钱,现在来学校上课政府也会每节课给50元补贴,织锦已成为了一项就业技术,学习织锦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

  为了传承发展黎锦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亭还专门成立了黎锦研究所。黎族织锦电脑编排新技术诞生,织锦手工提花织机技术改良获得国家专利,《黎锦织造工艺》教材出版发行,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开发成功……黎锦几乎成为众多游客游玩保亭必带的特色礼品,而黎锦技艺的传承革新,也拉长了旅游工艺品产业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文化传承发展,也拉动了就业,让更多群众实现增收。

  不独黎锦,黎族竹木乐器也成为了职业学校的热门辅修专业,很多中职生排队上课,他们通过学习器乐,在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为将来谋生多一门技术。

  作为海南中部的少数民族市县,保亭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非常值得深入挖掘。“文化是灵魂,旅游是形体,以旅游为载体的民族文化既可拉动经济,又可传承文化,一举两得。”保亭县委书记郑作生如此形容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给旅游业带来了生机,旅游产业发展又为民族文化保存和弘扬提供了契机。七仙嬉水节是保亭将民族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成功范例。这个本是黎族苗族的民间祭水活动,经过十三届的精心打磨,已经成为了保亭民俗文化的节庆象征,每年都吸引了来自海内外数万名游客共享欢乐。

  “真没想到,当初跟老爸学的手艺能挣这么多的钱。”64岁的阿公符运敏是槟榔谷景区附近什进村的村民,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会藤编竹编。目前,他在槟榔谷表演藤编竹编,吃住均在景区,每个月能有一千多元的工资,制作出售的藤竹产品收入也归他所有。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同时,将民族文化与旅游市场相对接,即实现文化保护又产生经济效益。这是保亭发展民族旅游文化的思路。

  如今,在槟榔谷、呀诺达等民族特色景区,不论是陈列在展览馆里的民间文物,还是阿公、阿婆掌握的传统技艺,都为开发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景区内的少数民族同胞以及当地村民也实现了脱贫致富。

  生态文化发展 旅游经济升级

  今年64岁的董大民,是保亭三道镇什进村的老村长,他站在村口,望着远处青峰迭起,近处鸟语花香,水泥硬化村道蜿蜒而去,造型别致的一排排别墅掩映林中,不禁感慨:“这要是在5年前,我简直都不敢想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2009年前,什进村还是个仅有一条沙泥路,垃圾污水随处可见的贫困村庄。全村共有48户203人,长期依靠传统的农耕业谋生,2009年人均纯收入仅2170元。如今,这座仅有48户人家的黎族村庄,在“大区小镇”这股春风的吹拂下,俨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景区化、田园化的世外桃源。

  在郑作生看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实施旅游业+农业的结构调整,拉动人气,促进消费,达到实现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的目的,是保亭发展的新思路。

  以三道镇为例,依托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景区发展,周边村庄开始由传统农业向具有附加值旅游产品加工业的延伸,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根据统计,2011年,三道镇接待游客113万人次,财政收入2624万元,2012年旅游接待人数246万人次,财政收入达到了4134万元。

  保亭的雨林、温泉等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达到81.5%。2009年,保亭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占三次产业比重的48.4%,高出第一产业8.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8%,高出第一产业39个百分点。保亭经济已经从传统农业主导的低层次产业格局,进入了以旅游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主导发展的跨越式转变。

  去年12月,保亭六弓乡田圮村10户农民搬进了新农村安置房,这意味着海南首个低碳农艺示范区建设拉开了序幕。六弓乡引进台湾低碳农艺规划发展理念,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建立保亭六弓乡低碳发展实验区、新农村示范点、国际企业绿色商务度假营地、创意研发基地和“中国热带乡村旅游度假集群”。(记者 孙慧 特约记者 黄青文 通讯员 张劝劝)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d6030b971c68d0b86346a3f9ca3cdada.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