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佳音妙曲背后的琼剧传承

梁舒婷 文化节庆 2013-06-24 16:06:00 0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获得者陈育明
佳音妙曲背后的琼剧传承

[!--pagetitle--]

陈育明在琼剧《三看御妹》中饰封加进

[!--pagetitle--]

在中国戏剧家活动基地陈育明为徒弟们作示范

[!--pagetitle--]

陈育明在琼剧《海角惊涛》中饰冯白驹

  近日,当陈育明与谭元寿等国粹名家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礼上获得薪传奖殊荣时,作为地方剧种的琼剧也为更多人所认知。薪传奖只颁给为中国非遗做出杰出贡献的传承人,今年戏曲大类全国选出的获奖者仅5人。

  陈育明回琼后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深情讲述了粉墨春秋50年的岁月中,他与多位恩师之间、与徒弟之间的真挚情谊。

  这是一位已76岁高龄仍每天奔波于琼剧传播的艺术大家。

  2013年6月6日,在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礼上,素有“琼剧金嗓子”美称的陈育明老先生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的手中接过薪传奖奖杯时,眼含泪花。

  薪传奖,文化艺术的薪火相传。正是凭借着像陈育明一样的众多对琼剧有着深炽热爱的艺术家的推动,琼剧泠泠动听之声,得以传承广播,在300多年后的今天仍散发光彩,曲韵生动,耐人追寻。

  恩师带他走上琼剧路

  1952年2月,陈育明被聘到琼山县一区苏寻三乡海岛村小学当教员,那一年他15岁。7月中旬的一天,他和几位朋友到海口大同戏院看了场琼剧《荷池映美》。散场回来,大家久久回味着琼剧,陈育明也意犹未尽,即兴哼唱了几句板腔,一唱不要紧,当场就有朋友认真地对陈育明说:“你这样的嗓音为什么不去报考剧团,当个演员多好呢!”

  第二天下着大雨,剧团停演,陈育明经朋友介绍拜访了琼剧名家陈烈三先生。听到年轻人一番诚意的表白,陈烈三很高兴,“我们团的领导和艺术骨干今晚都在,你来试试吧!”  

  晚饭后,陈烈三带着陈育明来到了剧团住地,“那是大同戏院的前台,有十多人围坐着监考,我唱了《文武两少年》中的一段‘叹五更’,当唱完最后一句‘既生男女来相应,何苦落在专制家庭’时,场下竟有人在鼓掌,这着实让我想不到。”陈育明说。

  陈育明还听到有人说:“再来一段吧!”犹豫间,一个人发话说:“我看不用再唱了,这个学员我们要了,别难为他……”讲话的人,其貌不扬,个头较小,但说话很有份量。

  第二天下午,陈烈三笑着对陈育明说,“你昨天那一唱,可称得上是‘一曲高歌惊四座’,我们已经讨论通过了。你的条件很好,日后好好学习定有前途。”

  陈育明后来才知道了那天说“这个学员我们要了”的人,正是时任新群星剧团(海口市琼剧团前身)的“戏师爷”(编导)卢半飞先生。两位恩师的鼓励,让陈育明在琼剧艺术的追寻之路上鼓足了勇气。

  酸甜苦辣的从师之旅

  15岁的陈育明就这样考进了剧团当演员,这成为他步入艺术之旅的第一站。

  当时的新群星剧团可谓“群星闪耀”,郑长和、韩文华、王秀明(三升半)、林道修、陈丽梅、吴桂喜等,而郑长和、韩文华、王秀明等老先生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漂洋过海演出,誉满东南亚。

  1952年,在群师汇聚的新群星剧团学艺,陈育明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前辈老师们对年轻人的照顾和呵护也让陈育明感触至深。那时,在剧团,生活、学习、工作几乎都是“混搭”在一起,团队里尊师爱徒的风气很浓。

  陈育明对老师们十分尊敬,平日递水送茶,赶上排练演出,为老师们抹汗撑扇摇风。有车坐,好座位让给老师;赶路时,为老师背包拎行李。陈育明说,“这些行动可能在现在的年轻人眼里看不太习惯,但在那时,在剧团,这却是我们崇师真情的流露。”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也让陈育明受益。陈育明从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代,但当时的各个剧团,过的基本还是旧戏班的流浪式的生活。剧团还不是真正由政府文化部门主管,仍属民间艺术团体,生存的条件仍然很差。

  “老师们跟我们一样,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固定的工资,平时如果在海口演出,那就住在戏院里,大同戏院、中华戏院都算老师们的住所,当时一些较有名望的老师谭大春、陈乐元、黄乐义等也都住在戏院后台的一个小角落里。一块围布围起来打个铺盖就是自己的‘家’了。”在老师们的影响下,陈育明这些年轻人也都十分能吃苦。每晚戏演完后,陈育明就睡在台前或台后。“一般搬两张有靠背的长凳子合并在一起,那就是床了,尽管条件简陋,却毫无怨言,老师们尚且可以做到,我们年轻人为艺术,更是心甘情愿。”

  一年中,在戏院里演了一段时间后,便又要下乡去,一下去就是几个月。陈育明跟着老师们,每人都拎带着一个小铁桶,一个包袱。铁桶里装着一双布鞋或拖鞋,还有一个既能用来漱口又能当饭碗用的阔口口盅,口盅里还塞着一条毛巾和牙膏牙刷,包袱里卷着两套寒暑并用的衣服。

  下乡演出时,大家住的地方多是祠堂、公庙或学校的教室,有时也睡在戏台上。那种“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流浪生活给人以锤炼。

  倾囊相授带徒弟

  琼剧名家王秀明曾对年轻的陈育明苦心栽培和提携。陈育明记得,当时王秀明的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太好了,他将唱法和格式的基础毫无保留地教给了陈育明,“经常地,看到他发着高烧坚持上台演出,当化好妆站定在台前,那种神彩飞扬的气质就又呈现了出来,心里却替老师捏把汗啊!”

  1955年冬天,王秀明老师患肠癌离世,作为徒弟,从得胜沙的海口市医院送殡出来时,陈育明被当时的场面惊住了。从得胜沙到中山路、解放路,一路都是喜爱王秀明的市民群众来送行,很多人含着泪来送别艺术家,“从那时起,我深深明白了,将一生赤诚献给琼剧舞台的人,永远都不会被人民忘记,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也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将琼剧好好地传承下去。”说到这,陈育明的眼眶红了。

  此后经历二十余年的风雨岁月,陈育明成为琼剧界最知名的艺术家之一,“育明腔”独成风格,他不但是业界公认的“琼剧金嗓子”,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还带领着海口市琼剧团走上了创新发展之路,在琼剧艺术创作和剧团队伍、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独领风骚。陈育明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给他的学生,并且无数次地为自己学生的演出甘当配角。

  陈育明对自己的学生强调“四功五法”,字正腔圆方能唱出好戏。招收黄庆萍和陈素珍进剧团后,有一次,陈育明发现,两人天资好,但因为一个在海口长大,一个在乐东长大,唱念中便带着一点口音,比如“难”、“南”都容易发出“囊”的音,陈育明在排练中用心地一点一点纠正、指点他的两个爱徒。

  在学生白云、陈素珍担当《凤冠梦》的主演时,陈育明拉着妻子陈惠芬专门演配角,目的就是为了衬托自己的学生,让她们出彩。“演出后还曾有观众问我,演得那么好的陈素珍,是您的女儿吗?我默声笑了。”陈育明说。

  身教胜于言传,陈育明的学生们渐渐理解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原省琼剧院副院长黄良冬回忆当年好友陈育明带学生时感慨说:他对学生的栽培比对自己的亲生子女更舍得花费心血。

  如今,陈育明之子陈一帆继承父亲衣钵,成为琼剧界当红小生。陈育明的学生中1963年剧团招收的黄庆萍、1979年招收的陈素珍以及1990年招收的张卫山,后来都相继成为了国家一级演员,陈素珍更是获得了中国戏剧奖“梅花奖”的殊荣。而陈育明一生,却多次放弃了提调到省级文化单位的机会,他舍不得海口市琼剧团他的学生,“琼剧需要我在哪里,我就应该在哪里。”

  2008年海南省琼剧汇演中,陈育明见到了在大致坡镇民营琼剧团里的3位年轻男演员符祥辉、徐德强、陈德彬,陈育明看到有潜力的年轻人在为剧团生存奔忙在各个乡村,没有机会进修,也很难得到名师指点,很是心疼,毅然决定收这3位民营剧团的年轻人做了徒弟,“在琼剧艺术舞台上永远都不会有民营或国有之分,我总是告诉他们,对琼剧,除了传承,更多地是期待着你们去勇敢地创新。”

  琼剧的传承,恰似泛舟弹奏的百年词韵,正划过一代代艺术家们淡泊明净的人生。

  图片由陈育明提供(记者 杜 颖)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ce1916b4e81f081044c2a4042f392a4f.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