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水墨难描天青色 沫若予琼情至真

梁舒婷 文化节庆 2013-10-21 10:10:00 0

[!--pagetitle--]

郭沫若点校过的《崖州志》现存于三亚档案馆。 武威 摄

[!--pagetitle--]

1961年,郭沫若在海南橡胶园考察。(资料照片)

[!--pagetitle--]

保存在三亚档案馆的郭沫若手迹。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郭沫若先生曾多次来到海南,其中,赴南山“小洞天”登临摩崖石刻考证,三游天涯海角,是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难忘往事。

  这位“诗行者”,仅1961年2月客居三亚鹿回头椰庄的13天时间里,就作有6首描写三亚题材的诗作,从诗中更可感受到那份对三亚挚爱坦然的表白。海南日报记者近期在三亚采访了郭沫若先生游历期间曾接触过的老干部和文史专家,他们重忆与郭沫若在一起的挚诚岁月。

  1962年2月20日,广东《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了郭沫若抒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天涯海角》,全文五个部分,满含真挚地介绍了其游历天涯海角的详细经过。很多读者被“红豆春前发,青山天际燃”的美,惊得动容感叹。

  风和日丽,海静波平,优美的散文将人们的视线拉回了彼时的海南岛。

  细白的沙滩上,渔民们在天涯海角的大海边正拉网捕鱼,一个诗人,秉持着他那固有的浪漫情怀,走到大海边,兴致勃勃地撩起了裤脚,挽起了袖子,带上“腰梯”,用双手使劲地抓起了一根缆绳,和渔民们一起助力牵缆,形成一幅动人的民俗风情画面。

  这位诗人就是对海南充满挚爱的郭沫若,如画般的景象就呈现于1961年的初春。

  郭沫若曾多次来到海南,其中,赴南山“小洞天”登临摩崖石刻考证,“天涯”考古,赋诗天涯海角,是其中最为人们乐道的难忘往事。

  废寝忘食 摩崖考证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60年代。

  1962年,郭沫若应中共崖县县委请求,利用休假时间,在崖县(今三亚)椰庄点校《崖州志》。

  古存的《崖州志》,残编断简,特别是艺文卷里的“小洞天记”一章,虫蛀剥落,文字断句,字形也不清晰了,很难再去认读。为此,郭沫若想去一趟南山“小洞天”考察,借助摩崖“验石”与《崖州志》对照,两者之间进行互补和订正,这无疑是一个好主意。

  时任崖县文化局干部的蔡明康陪同了郭沫若此行的考证。

  当年,南山的“小洞天”远未开发,唯独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能上得去,但平日里,极少有人到那里行走,所以,崖州人视之为“畏途”。

  2月3日,郭沫若一行踏上了乱石山径,攀着杂树枝,一番辛苦后,一行人来到了南山“小洞天”摩崖石壁。

  摩崖石刻在深山密林之中,乱石穿空的南山半腰,郭沫若用手触摸着已沉睡了700多年的石壁,又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递上了事先准备好的毛巾、毛刷,轻轻洗刷着摩崖石壁上多年来积存的苔衣、苔原,一边又认真地潜心“验石”。“郭沫若翻开了《崖州志·艺文卷·小洞天记》,与石刻文字对照点校着,尽心竭力的情景,仿佛生怕一不小心漏掉了错字似的。”

  那一天,郭沫若上午9时到达摩崖石刻,“小洞天记”原文只有315个字,经过郭沫若先生点讹、指缺和补正的有14处之多。

  蔡明康清晰记得,他看表,转眼已是11点,而郭沫若仍在石壁下看记录,查校文,丝毫没有下山之意。中午时分,郭沫若只喝了一杯咖啡,啃着一个馒头,很高兴地写下了《游崖县鳌山》(即南山)的诗句:“乃从原路返,海澨坐石船。谈笑饮咖啡,馒头代中餐。”

  “郭沫若点校后的《崖州志》,删掉了‘断烂朝报’的文字,使昔日‘残编断简’的一部地方旧志,内容更加丰富了,面貌崭新,他的治学精神值得佩服。”原三亚地方志办主任周德光说。

  有感遗迹 “天涯”考古

  1961年2月上旬,郭沫若第一次游览“天涯海角”。他兴致勃勃地穿行在白色沙滩,当步行到一块大石壁前,一下子被上面刻着的“天涯”两个遒劲的大字吸引住了。随行的导游告诉郭沫若,“天涯”二字,传说是苏东坡被贬海南时留下的手迹。听到这样的解释,郭沫若觉得,这一字体,与苏轼的书法相去甚远,并且苏东坡本人也未曾来过“天涯海角”,又何来的手迹呢?但因时间安排较紧,郭沫若来不及对古字进行细致考据便离开了。

  时至第二年,郭沫若第二次来到了“天涯海角”。踩着绵绵的白沙,郭沫若走到刻有“天涯”二字的石壁前,仔细端详着两个大字。既然“天涯”二字不是苏轼的手迹,那又是哪位古人的遗迹呢?

  原三亚地方志办主任周德光回忆,郭沫若此时正在校阅被白蚁侵蚀得残烂的《崖州志》,查到“天涯”石刻实为知州程哲所刻,在“天涯海角”景区,面对着离地4米高的“天涯”石刻,他请人帮忙搭起了一个高高的木头架子,自己顺架子爬上了石壁,用双手反复触摸石壁,仔细校辨着,终于,他从风雨剥蚀殆尽的残迹上查到了“天涯”二字旁附有“雍正十一年知州程哲”的题款,验证此前自己的设想。

  这时,日已将暮,郭沫若有感于怀,咏诗八句:“去年助曳网,今日来何迟。访古字方显,得渔人正归。点头相向笑,举手不通辞。有目甜逾蜜,惠予以此诗。”以此来纪念自己考证所得的欣喜之情。

  三游“天涯” 激情赋诗

  周德光回忆,1961年至1962年间,郭沫若两次来到海南三亚(时称崖县),第一次到来是游览,第二次到来度假期间,以10天时间点校了《崖州志》,在两度来三亚的日子里,他三次考察天涯海角风景区,为当时还算不上很有名气的天涯海角留下了一段佳话。

  1961年2月20日,郭沫若邀冯白驹将军同游天涯海角。这一天在大海边,渔民们拉网捕鱼,郭沫若走过去,兴致勃勃地撩裤脚、挽袖子,使劲抓起了一根缆绳,和渔民们一道助力牵缆,海边此刻的难忘感受,被郭沫若以《游天涯海角》一诗得以记录。“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波青湾面阔,沙白磊头圆。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落款处写着,“冯白驹阖家六人,与我家八人,同游天涯海角,为鱼舟牵缆者久之,书此以为纪念。”

  这首五言诗今收藏于三亚市档案馆。

  到了1962年冬末初春,郭沫若重返崖县,第二次畅游了天涯海角。诗人旧地重游,不禁感慨万千。泼墨挥毫继就了五言重游诗二首。郭沫若前后共写下了《游天涯海角》诗三首。原三亚市政协主席陈人忠说,诗中赞美祖国南疆春天的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宜人景色。当时,崖县县委也决意要把郭沫若的游记三首,择金刚石刻好后嵌在“天涯海角游览区”,让景区更生吸引力。

  为郑重其事,当时崖县县委负责人来到“椰庄”(今鹿回头宾馆)面会郭沫若。

  郭沫若彼时公休,得知来者的意图后,放弃了假日休息时间,同崖县县委的多位同志一道,驱车第三次踏上了天涯海角。

  蔡明康说,那天一清早,郭沫若先在“海角”景点徒步一路选石,后停留在了“天涯”石刻的偏北边,在此处选定了一个巨磊,同时敲定了游记诗的嵌入位置和尺寸,这里,于是有了郭沫若三游天涯海角的佳话相传。当年的铿铿步履,为今日之三亚,平增了一页美好的往事。(记者 杜颖 实习生 于丽丽 通讯员 张玲)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871d6e440d3e220a46e974f573ae105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