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 文化节庆

大山里的黎乐交响梦

梁舒婷 文化节庆 2013-09-02 10:09:00 0

[!--pagetitle--]

今年保亭嬉水节上载歌载舞的黎族竹木器乐交响音乐会。

[!--pagetitle--]

演奏伴胡须发皆白的老者。

[!--pagetitle--]

黎族乐器太阳鼓。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不但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原生林间,就连他们的祭祀和娱乐乐器,也仍是那样的原生态———用竹、木为原材料制作。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间,有这样一群音乐爱好者,他们组成乐团,所有演奏介质全部都是黎族竹木乐器。在今年的保亭七夕嬉水节上,乐团首次以交响乐的形式,向保亭人和来宾们展示了原汁原味的黎族文化盛宴。

  8月13日晚,一场名为《原色保亭》的歌舞音乐会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影剧院举行。晚会上首次采用交响乐的形式,将近20种黎族竹木乐器同场演绎,并和各具特色的生态民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黎族文化盛宴,赢得了全场久不停息的掌声。

  演奏乐团成为了全场观众的焦点。他们当中,既有白须垂鬓的八旬老汉,也有稚气未脱的青年小伙;既有面朝黄土的农民,也有退休多年的干部职工。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都非正规音乐科班出身,全凭对音乐的爱好走到一起,试图用手中的黎族竹木乐器,传递出梦想之声。

  非遗传承人的交响梦

  生活在海南中、南部地区的黎族人民,善于利用村边或山里常见的竹子、树木等作为原材料,制作乐器或劳动生产工具。灼吧、鼻萧、唎咧,甚至是一片树叶在心灵手巧的黎族百姓手下,都成为了可以传递各种美妙声音的乐器。

  黎族音乐向来有父传子,子传孙的传统,使得大多数黎族人对音乐都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热爱,对很多乐器只要信手拈来,就可吹奏,可将此爱好坚持下去,并能研究出一番心得来的就难得一见,而乐团团长黄照安便是其中一位。

  这位年过五旬的黎族汉子,凭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四十来年如一日,坚持搜集、挖掘保护黎族传统乐器,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创造出一大批黎族乐器,成为了黎族地区有名的黎族音乐传承人。

  不仅是研究黎族乐器,把黎族乐器搬上舞台,举行专场演出,也是黄照安持之以恒的一个梦想。

  从1999年起,黄照安便组织了保亭首支黎族农民“八音队”,利用他的周末时间培训队员,试图培养出一批专业化黎族乐手,通过他们将黎族音乐传承、普及下去。

  2001年,在第三届七仙嬉水节上,黄照安传授的第一批徒弟顺利出师,这场原汁原味的黎族乐器表演轰动全省,此后找黄照安拜师学习的音乐爱好者络绎不绝,黎族乐器通过嬉水节、三月三等平台的宣传普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了很多文化景区、歌舞晚会上不可缺少的演出内容。

  但黄照安有着更大的“野心”。由于制作简单,调式单调,在乐器演奏中,黎族乐器通常是单一演奏,或是做为辅助乐器,在演出市场中,被很多行内人士认为是末流之物,难以受到重视。

  “ 我要举办一场专场演出,尝试以交响乐形式,统一编曲、协奏,让大家看看,竹木乐器同样也能登上‘大雅之堂’”。黄照安认为,竹木乐器虽然调式单一,但调曲有种粗狂的原始美,经过他多年改良创造,很多竹木乐器已能同台协奏,完全可以进行统一编曲演奏。

  争夺朝夕的41天

  经过黄照安的努力沟通,保亭县政府决定在今年嬉水节上,举办一场原汁原味的黎族乐器专场演奏,并在6月份公开向全县征集黎族乐手组成乐团。

  消息公布之后,全县音乐爱好者沸腾,很多农民带着自己制作的乐器,骑着摩托车,从偏远的大山里赶来县城报名。此时距离嬉水节仅剩下了41天。由于时间紧迫,为保持乐团的协调性,黄照安决定还是以自己老年大学的学习班子为基础,再选入一些表现较为优异的报名者。

  乐团组成后,兴奋之余的黄照安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这些乐手全部都是凭兴趣爱好所学的乐器,对于乐理、曲谱等基础知识一窍不通,如何能让这些人在短时间内统一演奏出一场完美的音乐会?

  为此,保亭文体局采取将乐手集合进行封闭培训,邀请黄照安、知名音乐人莫柯等,从乐器吹奏的运气、手势、基础乐理、民歌、乐谱等对乐手进行统一学习训练,在短短的41天内,制作出一场完美的黎族音乐晚会。

  “这些乐手中很多人连最基础的乐理知识都不懂,难度可想而知。”黄照安说,很多乐手连基本的乐谱都看不懂,他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每次上课前都必须把前节课的曲目吹奏练习,否则就得罚站,无一例外。

  85岁的郭仁华是乐团中年龄最大的乐手,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战士,虽然大字不识,可仍坚持参加培训。由于年龄偏大,老人学习能力还是比别人要差,乐曲常常吹到一半就忘了。于是在课堂上,时常看到这样的谐趣情景:年过八旬的老人犹如小学生一样,双手低垂,乖乖地被罚站在讲台上,口中还喃喃念着乐谱。

  大家对音乐课的热情出乎黄

  照安的意料,不仅是要参加演出的乐手,很多音乐爱好者也赶来旁听。坐在课室里的“学生”从最初的20多人变成了80多人,没有多余的凳子,大家只好拿着本子站着旁听。

  “能参加这样的专场演出,把黎族音乐传递出去,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誉。”43岁的农民郑进琼,怕耽搁农活,每天早上骑着摩托车赶回距离县城10多公里的村庄帮妻子收胶水,再骑着摩托车回来参加培训。

  经过乐团成员们齐心协力的努力,这场名为《原色保亭》的音乐会如期在嬉水节期间举行。

  在晚会中, 乐手们赤脚或站或坐,各自用灼吧、鼻萧、唎咧等黎族乐器演奏出一首首和谐美妙的黎族乐曲,让台下的观众们如痴如醉,仿佛回到了炊烟袅袅,牛哞歌飘的黎家梦乡。

  把梦想之声传递出大山

  黎族竹木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宝库中的瑰宝,其璀璨的民族特色不仅在国内堪称一绝,在国际乐器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由于调式难于同一,从未有人将所有黎族乐器进行整理,进行专场演奏。

  为展现协奏的魅力,黄照安等人对黎族竹木乐器进行了改良,曲调、音域、音色有了较大提高。如传统的鼻萧是三个孔,声音小,音阶不全,改良后成为六个孔。六孔鼻萧在音色上有了较大改善,听起来就像西洋乐的长笛声音。

  “这场音乐会采用交响乐的形式,将近20种黎族竹木乐器同场演绎,这在音乐史上还属于首创,使竹木乐器将重新被认识。”国家一级作曲家,知名黎族音乐人莫柯认为,这场演出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把传统的竹木乐器与现代编曲接轨,使民族乐器重新获得生命力。

  同时,这对面临着演出市场冷淡、传承缺乏创新等困境的黎族音乐,是否是一条焕发新活力的曙光之路?

  尽管面临着西方音乐的冲击,民族乐器、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民精神需求上涨,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民族乐器开始升温,出现了许多自发组成的乐队。

  “保存原生态内涵的民族音乐,通过与市场接轨推动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了国内民族音乐界人士的共同认识。”

  海南省民宗厅调研员朱庆元,同时也是这场音乐会的总导演,他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化的,而这样的艺术形式正是民族文化的真正体现。创新演绎形式,走市场化道路,黎族音乐完全可以推向国际化。

  “我相信如果乐团的水平能再提高,可以走出黎族地区,走出海南,甚至走向世界。”首演的成功使得黄照安对此也信心满满。他已经开始着手9月份继续开班学习,准备下半年到海口演出,积极拓宽市场,让黎族交响乐从黎家苗寨走向全国性舞台,奏响全世界。(文\记者 孙 慧 特约记者 黄青文)


海南人才服务网(微信号:WeiLai-YQF)

助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
海南亿企发商务有限公司
代办人才落户,代办工商执照,代理记账,商标专利

•海口公司

地址:海口市美兰区五指山南路国瑞城写字楼南座1202室

电话:0898-88332593

邮箱:52235227@qq.com

 

•三亚公司

地址:海棠区陶然湾1栋

电话:0898-88810199

邮箱:52235227@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hnhlw.cn/lsrw/whjq/37e1f2f0131f819f14f4e8e34838b58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 网站地图 |

网站备案号:

琼ICP备19000951号-14 | 琼ICP备19000951号-20

Powered By 海南在线资讯平台 海南未来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